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本草纲目•石膏

作者:中华健康网 时间:2023-04-24 22:46 阅读:3988

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本草纲目•金石部目录李时珍曰∶石者,气之核,土之骨也。大则为岩崖,细则为砂尘。其精为金为玉,其毒为礜为砒。气之凝也,则结而为丹青;气之化也,则液而为矾汞。其变也∶或自柔而刚,乳卤成石是也;或自动而静,草木成石是也;飞走含灵之为石,自有情而之无情也;雷震星陨之为石,自无形而成有形也。大

本草纲目•金石部目录

李时珍曰∶石者,气之核,土之骨也。大则为岩崖,细则为砂尘。其精为金为玉,其毒为礜为砒。气之凝也,则结而为丹青;气之化也,则液而为矾汞。其变也∶或自柔而刚,乳卤成石是也;或自动而静,草木成石是也;飞走含灵之为石,自有情而之无情也;雷震星陨之为石,自无形而成有形也。大块资生,鸿钧炉韛,金石虽若顽物,而造化无穷焉。身家攸赖,财剂卫养,金石虽曰死瑶,而利用无穷焉。是以禹贡、周官列其土产,《农经》、轩典详其性功,亦良相、良医之所当注意者也。乃集其可以济国却病者一百六十一种为金石部,分为四类∶曰金,曰玉,曰石,曰卤。(旧本玉石部三品,共二百五十三种。今并入二十八种,移三十二种入水部,三十九种入土部,三种入服器部,一种入介部,一种入人部)

《神农本草经》四十一种(梁陶弘景注)

《名医别录》三十二种(同上)

《唐本草》一十四种(唐苏恭)

《本草拾遗》一十七种 (唐陈藏器)

《药性本草》一种(唐甄权)

《开宝本草》九种(宋马志)

《嘉祐本草》 八种 (宋掌禹锡)

《图经本草》三种(宋苏颂)

《日华本草》八种(宋人大明)

《证类本草》一种(宋唐慎微)

《本草纲目》二十七种(明李时珍)

【附注】

魏李当之《药录》

《吴普本草》

宋雷斅《炮炙》

齐徐之才《药对》

唐 孙思邈《千金》

李珣《海药》

唐 杨损之《删繁》

萧炳《四声》

蜀 韩保升《重注》

宋 寇宗奭《衍义》

陈承《别说》

金 张元素《珍珠囊》

元 李杲《法象》

王好古《汤液》

朱震亨《补遗》

明 汪机《会编》

徐用诚《发挥》

王纶《集要》

金类二十八种

玉类一十四种

本草纲目•石膏

《本经》中品

【释名】细理石(《别录》)、寒水石(《纲目》)。

震亨曰∶火煅细研醋调,封丹灶,其固密甚于脂膏。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,正与石脂同意。

时珍曰∶其纹理细密,故名细理石。其性大寒如水,故名寒水石,与凝水石同名异物。

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:石膏,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、鲁蒙山。采无时。细理白泽者,良;黄者,令人淋。

弘景曰∶二郡之山,即青州、徐州也。今出钱塘县,皆在地中,雨后时时自出,取之如棋子,白澈最佳。彭城者亦好。近道多有而大块,用之不及彼也。《仙经》不须此。

恭曰:石膏、方解石大体相似,而以未破为异。今市人皆以方解代石膏,未见有真石膏也。石膏生于石旁。其方解不因石而生,端然独处,大者如升,小者如拳,或在土中,或生溪水,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,破之方解,大者方尺。今人以此为石膏,疗风去热虽同,而解肌发汗不如真者。

大明曰:石膏通亮,理如云母者上。又名方解石。

斅曰∶凡使,勿用方解石。方解虽白不透明,其性燥;若石膏则出剡州茗山县义情山,其色莹净如水精,性良善也。

颂曰:石膏今汾、孟、虢、耀州、兴元府亦有之。生于山石上,色至莹白,与方解石肌理形段刚柔绝相类。今难得真者。用时,惟以破之皆作方棱者,为方解石。今石膏中时时有莹澈可爱、有纵理而不方解者,或以为石膏;然据本草又似长石。或又谓青石间往往有白脉贯彻类肉之膏肪者,为石膏;此又本草所谓理石也。不知石膏定是何物?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尔。

阎孝忠曰∶南方以寒水石为石膏,以石膏为寒水石,正与汴京相反,乃大误也。石膏洁白坚硬,有墙壁。寒水石则软烂,以手可碎,外微青黑,中有细纹。又一种坚白全类石膏,而敲之成方者,名方解石也。

承曰∶陶言钱塘山中雨后时自出。今钱塘人凿山取之甚多,捣作齿药货用,浙人呼为寒水石,入药最胜他处者。

宗奭曰:石膏纷辩不决,未悉厥理。本草只言生齐山、卢山、蒙山,细理白泽者良,即知他处者非石膏也。

震亨曰∶本草药之命名,多有意义,或以色,或以形,或以气,或以质,或以味,或以能,或以时,是也。石膏固济丹炉,苟非有膏,岂能为用?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。昔人以方解为石膏,误矣。石膏味甘而辛,本阳明经药,阳明主肌肉。其甘也,能缓脾益气,止渴去火。其辛也,能解肌出汗,上行至头,又入太阴、少阳。彼方解石,只有体重、质坚、性寒而已,求其有膏而可为三经之主治者,焉在哉?

时珍曰:石膏有软、硬二种。软石膏,大块生于石中,作层如压扁米糕形,每层厚数寸。有红、白二色,红者不可服,白者洁净,细纹短密如束针,正如凝成白蜡状,松软易碎,烧之即白烂如粉。其中明洁,色带微青,而纹长细如白丝者,名理石也。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,碎之则形色如一,不可辨矣。硬石膏,作块而生,直理起棱,如马齿坚白,击之则段段横解,光亮如云母、白石英,有墙壁,烧之亦易散,仍硬不作粉。其似硬石膏成块,击之块块方解,墙壁光明者,名方解石也,烧之则姹散亦不烂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,碎之则形色如一,不可辨矣。自陶弘景、苏恭、大明、雷斅、苏颂、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,软者为寒水石;至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,而后人遵用有验,千古之惑始明矣。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,即软石膏也;所谓硬石膏者,乃长石也。石膏、理石、长石、方解石四种,性气皆寒,俱能去大热结气;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。理石即石膏之类,长石即方解之类,俱可代用,各从其类也。今人以石膏收豆腐,乃昔人所不知。

【修治】斅曰∶凡使,石臼中捣成粉,罗过,生甘草水飞过,澄晒筛研用。

时珍曰∶古法惟打碎如豆大,绢包入汤煮之。近人因其性寒,火煅过用,或糖拌炒过,则不妨脾胃。

【气味】辛,微寒,无毒。

《别录》曰∶甘,大寒。

好古曰∶入足阳明、手太阴、少阳经气分。

之才曰∶鸡子为之使。恶莽草、巴豆、马目毒公。畏铁。

【主治】中风寒热,心下逆气惊喘,口干舌焦,不能息,腹中坚痛,除邪鬼,产乳金疮(《本经》)。除时气头痛身热,三焦大热,皮肤热,肠胃中结气,解肌发汗,止消渴烦逆,腹胀暴气,喘息咽热,亦可作浴汤(《别录》)。

治伤寒头痛如裂,壮热皮如火燥。和葱煎茶,去头痛(甄权)。治天行热狂,头风旋,下乳,揩齿益齿(大明)。除胃热肺热,散阴邪,缓脾益气(李杲)。止阳明经头痛,发热恶寒,日晡潮热,大渴引饮,中暑潮热,牙痛(元素)。

【发明】成无己曰∶风,阳邪也;寒,阴邪也。风喜伤阳,寒喜伤阴。营卫阴阳,为风寒所伤,则非轻剂所能独散,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,乃得阴阳之邪俱去,营卫之气俱和。是以大青龙汤,以石膏为使。石膏乃重剂,而又专达肌表也。又云∶热淫所胜,佐以苦甘。知母、石膏之苦甘以散热。

元素曰:石膏性寒,味辛而淡,气味俱薄,体重而沉,降也,阴也,乃阳明经大寒之药。

善治本经头痛牙痛,止消渴中暑潮热。然能寒胃,令人不食,非腹有极热者,不宜轻用。又阳明经中热,发热恶寒燥热,日晡潮热,肌肉壮热,小便浊赤,大渴引饮,自汗,苦头痛之药,仲景用白虎汤是也。若无以上诸证,勿服之。多有血虚发热象白虎证,及脾胃虚劳,形体病证,初得之时,与此证同。医者不识而误用之,不可胜救也。

杲曰:石膏,足阳明药也。故仲景治伤寒阳明证,身热、目痛、鼻干、不得卧。身以前,胃之经也;胸前,肺之室也;邪在阳明,肺受火制,故用辛寒以清肺气,所以有白虎之名。

又治三焦皮肤大热,入手少阳也。凡病脉数不退者,宜用之;胃弱者,不可用。

宗奭曰∶孙兆言∶四月以后天气热时,宜用白虎。但四方气候不齐,岁中运气不一,亦宜两审。其说甚确。

时珍曰∶东垣李氏云∶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,令人小便不禁,此乃降令太过也。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,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。初虞世《古今录验方》∶治诸蒸病有五蒸汤,亦是白虎加人参、茯苓、地黄、葛根,因病加减。王焘《外台秘要》∶治骨蒸劳热久嗽,用石膏(纹如束针者)一斤,粉甘草一两。细研如面,日以水调三四服。言其无毒有大益,乃养命上药,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。《名医录》言∶睦州杨士丞女,病骨蒸内热外寒,众医不瘥,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。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,能食而病者言也。若衰暮及气虚、血虚、胃弱者,恐非所宜。

广济林训导年五十,病痰嗽发热。或令单服石膏,药至一斤许,遂不能食,而咳益频,病益甚,遂至不起。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,石膏何与焉。杨士瀛云:石膏煅过,最能收疮晕,不至烂肌。按∶刘跂《钱乙传》云∶宗室子病呕泄,医用温药加喘。乙曰∶病本中热,奈何以刚剂燥之,将不得前后溲,宜与石膏汤。宗室与医皆不信。后二日果来召。乙曰∶仍石膏汤证也。竟如言而愈。又按∶古方所用寒水石,是凝水石;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,即今之石膏也。故寒水石诸方多附于后。近人又以长石、方解石为寒水石,不可不辨之。

【附方】旧四,新二十五。

伤寒发狂,逾垣上屋:寒水石二钱,黄连一钱。为末。煎甘草冷服,名鹊石散。(《本事方》)

风热心躁,口干狂言,浑身壮热:寒水石半斤,烧半日。净地坑内盆合,四面湿土拥起,经宿取出。入甘草末、天竺黄各二两,龙脑二分,糯米糕丸弹子大。蜜水磨下。(《集验方》)

解中诸毒:方同上。

乳石发渴:寒水石一块含之,以瘥为度。(《圣济录》)

男女阴毒:寒水石不拘多少为末,用两馏饭捣丸栗子大,日干。每用一丸,炭火煅红烧研,以滚酒调服,饮葱醋汤投之,得汗愈。(蔡氏《经验必用方》)

小儿丹毒:寒水石末一两,和水涂之。(《集玄方》)

小儿身热:石膏一两,青黛一钱。为末,糕糊丸龙眼大。每服一丸,灯心汤化下。(《普济方》)

骨蒸劳病,外寒内热,附骨而蒸也。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,必因患后得之。骨肉日消,饮食无味,或皮燥而无光。蒸盛之时,四肢渐细,足趺肿起。石膏十两,研如乳粉法,水和服方寸匕,日再,以身凉为度。(《外台秘要》)

热盛喘嗽:石膏二两,甘草(炙)半两,为末。每服三钱,生姜、蜜调下。(《普济方》)

痰热喘嗽,痰涌如泉:石膏、寒水石各五钱。为末。每入参汤服三钱。(《保命集》)

食积痰火,泻肺火、胃火。白石膏(火煅 ,出火毒)半斤。为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四五十丸,白汤下。(丹溪方)。

胃火牙疼∶好软石膏一两火 ,火煅,淡酒淬过,为末),入防风、荆芥、细辛、白芷五分。为末。日用揩牙,甚效。(《保寿堂方》)

老人风热内热,目赤头痛,视不见物。石膏三两,竹叶五十片,沙糖一两,粳米三合,水三大盏,煎石膏、竹叶,去滓,取二盏煮粥,入糖食。(《养老方》)

风邪眼寒,乃风入头系,败血凝滞,不能上下流通,故风寒客之而眼寒也。石膏(煅)二两,川芎二两,甘草(炙)半两。为末。每服一钱,葱白、茶汤调下,日二服。(《宣明方》)

头风涕泪,疼痛不已∶方同上。

鼻衄头痛,心烦:石膏、牡蛎各一两。为末。每新汲水服二钱,并滴鼻内。(《普济方》)

筋骨疼痛因风热者:石膏三钱,飞罗面七钱。为末,水和煅红,冷定。滚酒化服,被盖取汗。连服三日,即除根。(笔峰《杂兴》)

雀目夜昏,百治不效:石膏末,每服一钱,猪肝一片薄批,掺药在上缠定,沙瓶煮熟,切食之,一日一服。(《明目方》)

湿温多汗,妄言烦渴:石膏、炙甘草等分为末。每服二钱匕,浆水调下。(庞安时《伤寒论》)

小便猝数,非淋,令人瘦。石膏半斤捣碎,水一斗,煮五升,每服五合。(《肘后方》)

小儿吐泻黄色者,伤热也。玉露散∶用石膏、寒水石各五钱,生甘草二钱半,为末。滚汤调服一钱。(钱乙小儿方)

水泻腹鸣如雷,有火者。石膏火煅,仓米饭和丸梧子大,黄丹为衣。米饮下二十丸。不二服,效。(李楼《奇方》)

乳汁不下:石膏三两,水二升,煮三沸。三日饮尽,妙。(《子母秘录》)

妇人乳痈∶一醉膏∶用石膏煅红,出火毒,研。每服三钱,温酒下,添酒尽醉。睡觉,再进一服。(陈日华《经验方》)

油伤火灼,痛不可忍:石膏末敷之,良。(《梅师方》)

金疮出血:寒水石、沥青等分。为末。干掺,勿经水。(《积德堂方》)

刀疮伤湿,溃烂不生肌:寒水石(煅)一两,黄丹二钱。为末。洗敷。甚者,加龙骨一钱,孩儿茶一钱。(《积德堂方》)

疮口不敛,生肌肉,止疼痛,去恶水。寒水石(烧赤,研)二两,黄丹半两。为末,掺之。名红玉散。(《和剂局方》)

口疮咽痛,上膈有热:寒水石(煅)三两,朱砂三钱半,脑子半字。为末,掺之。(《三因方》)

【附录】玉火石 颂曰∶密州九仙山东南隅地中,出一种石,青白而脆,击之内有火,谓之玉火石。

彼医用之。其味甘、微辛,温。疗伤寒发汗,止头目昏眩痛,功与石膏等,土人以当石膏用之。

龙石膏《别录》曰∶有名未用,无毒,主消渴益寿。生杜陵,如铁脂中黄。

(原文,无删节。版本为《本草纲目》江西本系统。)

标签:
头条要求
推荐新闻
热门标签